400-833-6909 (24小时)
029-83465820 (8-18点)

ENCYCLOPEDIA
行 业 百 科
陕西殡葬习俗
节日风俗
挽联祭文

殡葬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事活动在延续原有风俗讲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提高了可操作性,以适应现代社会。关中地区,尤其是城市,一般亲人去世后,当天遗体送往殡仪馆,同时在家设置灵堂,接受吊唁。并按照逝者故于日期计算出“期单”,以提醒亲属进行祭祀活动。“期单”贴在灵堂前, “期单”上写明了逝者的头七至七七,百天的具体日子。




过七

“过七”就是从逝者去世当天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西安当地过单七不过双七,就是过头七、三七、五七、七七。单七祭奠讲究白天上坟,晚上在家设灵台供奉遗像,上香、献贡品,期望逝者回魂到家中看看。 “过七”若与阴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过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认为过七遇到阴历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 



百日

逝者去世后的第一百天叫“百日”。这天应到坟前祭奠。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但一般孝服要保留到逝者三年之期,过三年祭奠时穿上,过完三年才能彻底除去,也叫卸孝。



周年祭三年祭

亲人去世后,要过三个周年。旧时三年内不得婚娶,不穿艳丽的衣服,春节丧主家门上只贴白色对联,忌用红纸。逝者去世后满一周年,称为“头周年”,祭奠仪式较“过七”和“百日”宏大,孝子要穿孝,到坟上祭奠,俗称“过周年”,古代称“小祥”。两周年是死者的第二个忌日,俗称“哑周年”,古称“大祥”。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卸孝”。三年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从此守孝期满,孝子恢复正常生活,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及周年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



打怕怕

逝者葬后,在关中各县及陕南的丹凤县等,葬后的当天晚上,男孝子要偕同主要亲戚,到坟上去祭奠,上香点蜡奠酒,给死者“打怕怕”,亦称“作伴伴”。意为给死者的亡魂壮胆。有些地方在“打怕怕”时,还要给邻近的坟墓上香奠酒,意思是希望周围坟墓的亡魂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游魂野鬼的侵扰。



以上这些习俗讲究各地至今仍在沿用。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


故事传说

介子推“割股奉君”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放风筝、植树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

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陕西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陕北清明会做各种各样的花馍,动物十二生肖,农作物,捏燕燕,蒸熟后会用一根线穿起来挂在外面一直到风干,当然最重要的是清明要扫墓,拿上做好的花馍去祭拜,是对故人的思念。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由来

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元节”。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 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在河南商丘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送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送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中元节的祭祀一般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归根究底还是倡导中国传统的孝道,不能忘记祖辈的辛劳的付出。


寒衣节

寒衣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 寒衣 。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由来

相传,孟姜女的丈夫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自此,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除此之外,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送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而在江苏地带也有起源于吃“红豆饭”纪念因与地主抗争而被杀害的放牛娃的传说。

其他风俗

中国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中国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挽联的概述

    挽联,又称丧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从春秋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用语言、文字来对死者表示哀悼。《诗经》和《楚辞》中都有挽歌,后来发展为词、哀祭文,隋唐之后,律诗风行,其领、颈联已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因为它简洁明了,有人用来代替挽歌、挽诗、挽词来寄托哀思,这样便出现了挽联。


挽联的作用及其在丧礼中的现实意义

追悼亲友

挽联多是综述死者生平,评价死者的业绩,表彰死者精神和情操,言简意骇,感情深沉,如若以淋漓酣畅之笔出之,长歌当哭,最为动人心魄。有的息抒发自己的感慨,有的是表达对亲人的依恋和嘱托。

换亲友的对联,追述真情,表述胸怀志向,既告慰死者,也是倾吐心声,

字字悲切,读来不禁怆然泪下。如齐白石挽妻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

问黑脸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

这是齐白石挽结发妻陈春君的挽联,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厚情感,虽是依恋,但又无奈,只好来责怪赤绳老人,诘问黑脸阎王。


通用挽联

好的挽联在立意、选材上有独到之处,切人、切事,极具针对性。用于一人便不可以挪用第二人。但有一类挽联,表达的意思是很多人的共性而不言其个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通用与多人,这类挽联即是通用挽联。

如:

父竟辞尘,忆当年备尝艰苦;

儿真饮恨,痛此日顿杳音容。

上联讲父亲去世,一辈子不容易。下联表达儿子失去父亲的悲痛之情。联中没有言及父与子之间的特殊事例,这是大多数父亲去世,儿子的心理。所以,天下所有失去父亲的儿子都可通用此挽联。


祭文概述

1.古代祭文

吊死慰生、陈哀抒悲的形式多种多样,或抚棺号,声泪俱下;或怀抱死者,饮泣吞声;或星夜奔吊,归后哭墓;或肝肠寸断,含哀不露;或于持绋缓进途中大放悲声,或在送窒临穴之际拊胸蹈足;或立于死者灵前默祷致哀,告慰九泉;或远在千里之外设其灵位,望乡而哭……凡此皆为巨大的情感所驱谴和冲击。而把生离死别的悲痛情感通过形诸文字这一中介转化为一种物化形态,就形成形式多样的哀悼之作,如挽歌、诗词、挽联、祭文等等。早在萧统的《文选》中,就列有“挽歌”一类作品,它问世的时代至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其后代不绝衰。以诗歌形式出现的哀祭作品,至迟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诗经》中的《邢风凯风》、《唐风.葛生》、《秦风·黄鸟》、《小雅要莪》诸诗,就已揭开了我国哀悼之作的光辉一页。至战国时,《楚辞》中的《九歌》、《招魂》、《大招》诸作,又以其伤痛悱恻的独特风貌,传诵于江南大地。自汉以迄清末,哀悼诗词曲同样代不绝衰。即使到当代,吊死慰生的诗词仍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是诗词,还是挽歌挽联,都由于其形式所限而不能尽诉哀情,曲传人意。于是,祭文遂应运而生。所谓祭文,即指以散文(包括骈赋)形式出现的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我们所所的祭文,主要就祭人者而言,它略等于现代的悼词。


2.祭文范例

例一:

祭父文

公元××年××月××日孝男××率妻××子××   谨具香帛酒醴庶馐之仪,致祭于显考   (姓)公讳××(名字)老大人之柩前而哭诉曰呜呼、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存读寥莪而思养亲不可能矣,陟记岵而望门闾、岂可得乎此大舜有五十之思而子恙有三年之血、恸念儿父、耿直成性,勤俭为家、教子有方,力行不怠、故儿等虽驽劣而尚能苟合于世、不为人弃者、得之于父教者、多矣、故升遐之日、乡里以之颂令德而规子孙者、十则八九、今值羽化之日,敬备冥幣××封

父灵不味、来格来歆,呜呼哀哉、伏维尚食谨表以文。


例二

祭母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岁次××古××月××日孝男(女)率××谨具香帛酒醴庶馐之仪致祭于故显妣×(男家姓)母×(母姓)老孺人之柩前而哭诉日、鸣呼、三年劬育、空存报母之心、一旦遐升、泪洒冰天之外、登堂上、音客宛在、离家乡,杞岵枉登、念身上之衣、密缝犹旧、看机中之布,断痕如新、况复克勤克俭、无怠无慌、事翁姑也孝、待子女也慈、更于和粼睦里、理客待宾、合困范焉、际此永别,能不令儿哭赴泉下乎、今值羽化之场敬备冥弊。××封母灵不昧、来格来歆鸣呼哀域,伏维尚食。


例三:

祭翟登科老师文

维公元2003年7月4日,三一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稳根率公司高层主管唐修国先生、向文波先生、易晓刚先生、毛中吾先生、周福贵先生、袁金华先生、王佐春先生、季永平先生、李冰先生,以及三一员工等百余人,谨具清酒庶肴之奠,致祭于公司先贤翟登科老师之墓下。祭文曰:

呜呼!翟登科老师弃我而去,已一年另三月,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老师。仿佛您还在与我们一起开会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仿佛您还在与我们一起在车间攻关,仿佛您还在与我们一起为成功而开怀欢笑,仿佛您还在与我一起共进晚餐……

自1986年老师加盟三一,与我们一起拼搏,历18个春秋。其中几多艰难困苦、几多迷迷茫茫;我们经历过一无所有,我们曾步入失败的边缘。其中半酸苦辣的滋味实非外人所能休保,老师无不与我们共尝。是您,无数次给我蚁 h 、无数次给我信心与希望。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犹如昨日。每思及此,都使我肝肠寸断,热泪盈眶。

今天,三一重工已上市成为控股公司,我们已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我们正在走问更美好的未来。尊敬的老师:我们正在一步步地实现我们敢定下的宏愿,那就是,使三一成为世界上受人敬仰的企业!就在我们三一入ざ受这一份成功的喜悦时刻,您却不在我们之中了。老天何不公哉!夺我恩师!本我先贤!夺我三一元勋!老天何不公哉!

我多么希望死而有灵。那样,老师的在天之灵就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继续关爱我们!继续分享我们每一次成功的喜悦!

尚飨!

您永远的学生:   梁稳根

2003年7月4日

寒衣节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
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
当代新24孝标准: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新标准有传承有创新今年2013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昨日表示,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旧“二十四孝”形成对比...
西安墓园、西安陵园-西安霸陵墓园 摘录二十四孝01 虞舜圣君 大孝感天 02 老莱七十 戏采娱亲03 郯子鹿皮 取乳孝亲04 子路事亲 百里负米05 曾参至孝 母子连心06 闵子芦衣 感化后娘07 文帝事母 亲尝汤药08 蔡顺拾葚 孝养母亲09 郭巨埋儿 事亲奉母10 董永卖身 天赐良缘11 丁兰刻木 事死如生12 姜诗孝亲 涌泉跃鲤13 陆绩六岁 怀桔孝亲14 黄香九岁 扇枕温衾15 江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首页       园区介绍         购墓指引         殡仪服务        预约服务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云祭祀
业务销售电话:400-833-6909(24小时服务)
业务销售电话:029-83465820(早上08:00到18:0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办毛西村西
         霸陵墓园新区
微信扫一扫
添加客服微信
西  安  霸  陵  墓  园  新  区
Xi'an baling cemetery New Area
微信扫一扫
添加销售微信